盛夏七月的公交站臺上,建筑工人老歐(化名)平靜地看著遠處開來的早班車。他的腳下放著三個大大小小的包裹,一個牛仔背包,里面有被子和行李。盒和特色禮品盒。老歐要等的是開往火車站的公交車。
平時這個時候,老歐也不會那么悠閑。事實上,這段時間應該是他和他的同事在工地上如火如荼地工作的時候。幾年前,老歐經老鄉介紹,帶著大家來到這座城市做建筑工人。每年農忙時節和春節,他都會回家幾次,其余時間都在工地上度過。長期在戶外工作,讓不到60歲的老歐顯得比實際年齡還要滄桑幾分。這次回家后,老歐決定不回城里了。
“放完假期(暑假),又到了孫子上小學的時間,我回家接孫子上下學,外面什么也做不了。”
老歐說,出來打工的老鄉都和他年紀相仿。“年輕人都去送外賣了,我們不習慣手機,做不了這份工作。”
這是每個城市最常見的建筑工人的縮影,也是目前建筑行業面臨的最突出的矛盾——工人老齡化、從事年輕勞動力的意愿低、行業自動化程度低.
而現在,佛山順德的一處住宅項目工地正在建設中,以解決這些矛盾。
聰明的工人
與老歐工作的工地不同,在順德的這個工地,除了熟人和同事,還有數十名機器人“鐵工”。
這是碧桂園在順德開發的豐通花園項目。從表面上看,這只是碧桂園在全國289個城市的2900多個項目之一,但在碧桂園內部,這也是博智林建筑機器人成果應用的試驗場。
今年2月,《關于同意開展智能建設試點的函》發布,確定上海、重慶、廣東7個項目開展智能建設試點。其中,佛山順德豐通花園項目就在其中。這是博智林建筑機器人的第一個商業應用項目,也是國內真正將建筑機器人引入并批量應用到建筑過程中的試點項目之一。
去年9月25日,博智林首批9款43臺施工機器人在順德碧桂園豐通花園舉行了交接儀式。如今不到一年的時間,財經新地產從豐通花園項目負責人陳偉倫那里了解到使用施工機器人的施工效果和管理經驗。
就像打工的老歐一年要回老家兩次趕農活一樣,之前陳偉倫負責的工地也一直有類似的情況,項目的進度將被影響。“工人來自五湖四海,有時在農忙的時候回家收麥。這些很常見,我能理解,但對我們現場工程的影響更大。現在機器人是不一樣,機器只需要充電,電可以直接用。” 對于項目現場的管理人員來說,以前是管工人的,現在管的是機器,機器明顯比工人“單線”多了。
除了管理的便利性,施工機器人更大的作用來自于對工人傳統工作環境的改善。
陳偉倫提到,以往工地作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室內噴漆過程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作業過程中吸入的氣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健康。該過程由機器人完成,從根本上解決了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
說著,陳偉倫又轉身看向大樓外墻,指著高處說道:“以前我們在外墻上掛個吊籃干活,人就在吊籃里干活。大風,我們停止工作,但偶爾風會吹來。它也會來回搖晃,非常危險。但是當我們把它交給機器人時,人們不必去那么高的位置工作,他們離危險的源頭很遠。”
陳偉倫在工地操作博智林施工機器人
人機協作
陳偉倫提到的兩個危險源的變化對應的是室內噴涂機器人和外墻噴涂機器人,這兩個都是博智林自主研發并投入商業使用的第一批明星機器人。博之林室內噴涂機器人是一款水性乳膠漆的智能噴涂機器人。用于住宅內墻、飄窗、天花板的乳膠漆自動噴涂施工。可自動按規劃路徑行駛,完成噴涂作業。根據博智林工程應用試驗數據,該機器人可長時間連續作業,施工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室內噴涂機器人
纏繞式外墻乳膠漆噴涂機器人
目前,各種機器人每天的運行時間都可以保持在8小時以??上,簡單充電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建筑工人將逐漸被此類建筑工地淘汰。事實上,陳偉倫正在與同事一起尋找平衡工程效率和工人收入的最優解決方案,幫助他們盡快實現智能建筑行業從建筑工人向技術人員的轉變。
“我們也在培養自己的‘智能建筑行業技術人員’,他們至少會具備操作一個或多個機器人的技能。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幫助傳統建筑行業和建筑模式的轉型和發展。”讓工業技術人員成為掌握傳統與現代雙向施工技能的人,開創人機協作新模式。
測量機器人建筑工作
在此之前,整個建筑行業的智能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自動噴涂生產線,國內外沒有太多經驗可供借鑒。與此同時,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的日益突出和上升,使行業迫切需要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國農民工總人數同比進一步下降1.8%至2.856億,而建設規模持續增長. 如果建筑行業的生存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不難預見,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安全等問題將制約該行業的發展。
好在碧桂園等龍頭企業提前布局,為這場可預見的危機提供了解決方案。據了解,截至今年7月,已有18臺施工機器人投入商業應用,覆蓋14個省份近70個項目,累計交付300余臺,累計應用施工超百萬平方米。同時,碧桂園也在積極探索數字化技術,通過智能化、精細化的過程控制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截至今年4月,已在54個項目中實施“智慧工地”,運用大數據云、勞務管理、綠色施工、工程巡檢管理、
現場博士生
長期以來,安全系數和自動化程度低一直是建筑行業的痛點。希望改變這一現象,也是閆起范加入博智林,專注于建筑機器人研發的初衷之一。
閆起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研究生。現任相關研究所所長。目前,他帶領團隊研究了40多項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基礎技術。不過,在最初的職業規劃中,建筑機器人這個方向并不是他的首選。
基礎研究院院長嚴啟帆接受采訪
“我早在2017年就參加了碧桂園的面試,當時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但最后我沒有選擇來,因為那個(職位)更偏向于房地產。那個時候,我還是想在科技行業。后來到了。2018年博智林開始進入建筑機器人行業,我選擇加入研發團隊。”
顏起范提到,當時他對這部作品的印象主要基于兩點。第一點,這個職業很有意義。“因為家里有很多人在工地打工,所以我看到有人在炎熱的夏天在工地工作。在像工地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又臟又累又辛苦,我想會是如果我能改變這種狀態,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二點是基于博智林的平臺。嚴啟帆表示,打造一個新品類一般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行業內建筑機器人的研發難度有目共睹,之前同行大多做類似理想環境的應用。但有碧桂園在身后,閆起范依舊信心滿滿。“這是一個全新的品類,如果有人能做到,我相信只有柏芝林能做到。”
閆起范的決定,不是一個有激情的決定。首先,建筑業確實是世界上數字化、自動化程度較低的行業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曾表示:“我國建筑業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但也面臨產品性能差、資源浪費巨大、安全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 相關數據還顯示,與1945年以來制造業、零售業和農業生產率提高150%相比,我國建筑業的生產率幾乎沒有提高。
短板有時意味著空間。尤其是在碧桂園廣闊的實驗田里,閆起帆和他的團隊可以在2900多個項目中不斷測試、迭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同時,機器人是碧桂園的重點高新技術板塊。資源傾斜也為博智林的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任重而道遠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博智林擁有近50款在研施工機器人及智能產品,已提交有效專利申請3322件,授權專利1330件。同時,在人才隊伍方面,博智林目前擁有核心研發人才2000余人,平均年齡30.6歲,其中包括一大批國內外土木、機器人、人工智能、數字化等領域的優秀人才。
此外,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來,先后與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人才聯合培養、聯合項目申報,與華為、達索、埃森哲等知名企業合作建設樓宇。機器人產業生態。
博之林機器人總部大樓
智能制造工廠自動化生產線
智能制造工廠自動化生產線
但閆起范還是有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覺。他說,目前博智林的幾十臺機器人還不能解決施工中的所有問題,因為建房的過程太復雜了。
“像房子的結構和裝修,包括綠化、管道的安裝等等,涉及的部分很多,現在我們只能用機器人來代替工人最繁重、最累的工作了。污染 比如乳膠漆、膩子等的刷涂,因為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而且很臟,噴出來后滿屋子都是這種油漆,灰塵也很大,所以我們目前只能優先考慮。解決這個最重要的需求。”
此外,鑒于國內智能建筑還處于起步階段,產品、施工、設計、驗收等標準體系還比較缺乏。作為建筑機器人行業的先行者,博智林也參與了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 閆起帆表示,博之林創始階段,公司也參與了標準化規劃。
他告訴財經新地產,公司每次研發機器人,都會建立企業標準,企業標準會在公司內部使用;然后上升為團體標準,團體標準由國家標準委員會制定。“我們現在大約有16個機器人制定了產品標準。我們的團隊標準有的已經發布,有的正在制定和報告中。”
他接著補充說,該公司還在申請廣東省的一些地方標準,例如智能施工升降機和建筑平臺。
以智能施工電梯為例,根據國家標準,出于安全考慮,電梯施工作業需要一名工人在轎廂內值班,但實際上,根據博智林的升級改造,該類設備具有與民用電梯相同的安全性。內部增加了監控等安全措施,不再需要設置專職值班。為了騰出這個崗位的勞動力,博智林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標準,“讓大家都敢用,因為它畢竟不同于之前國家為傳統設備制定的標準。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也花了不少精力。”
閆起范表示,建立標準對博智林來說意義重大,“當我們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發現國內很多初創企業也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市場。”
他引用了一個數據:2020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26.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它的市場規模很大,所以大家都比較看好這塊,開始在我們的賽道上推出。”
此前,碧桂園提出建設“為社會創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綜合企業”的目標。據《財經》新地產了解,在碧桂園內部自動噴涂生產線,創始人楊國強要求集團各個區域選一名懂建筑、懂管理的人。,懂科技、懂經濟、有能力、不怕吃苦、有鉆研精神的人,作為區域領導,領導機器人建房試點。莫斌總裁也表示,“機器人制造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不久前,碧桂園還發布了施工機器人協同建設產業新技術人才全國招聘計劃。可以看出,當前機器人是整個團隊從上到下共同工作的方向。對于房地產未來的發展前景,楊國強多次表示堅定樂觀,并曾表示,“我們找到了一條好路,接下來,我們需要有精力去努力。”
本期專題 王涵玉/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